PG电子
News

昆明唤醒传统村落 让乡愁见人见物见生活PG电子下载
传统村落是农耕文明的活态载体,也是承载乡愁记忆、联结城乡情感的纽带。保护开发传统村落不仅是守护历史,更是为未来留存文化根脉。
昆明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不仅以“春城”美誉闻名遐迩,更因多元的传统村落文化而独具魅力。从2012年全面启动传统村落调查保护工作,到滇池沿岸村落在诗和远方的呼唤中生机勃发,昆明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传统村落系统性保护与活化利用之路。
在这条路上,历史建筑重现光彩,非遗传承有声有色,乡村产业蓬勃发展,村民收入稳步增长,村落成为“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文化生命体,在乡村振兴与文化自信中焕发新生。
暑期,滇池畔的小渔村迎来大量游客,他们在这里寻访“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乡情。这不仅是陶渊明的乡愁,也是后来人的“乡愁之根”。
2012年,昆明市全面启动传统村落调查保护工作,并筛选出一批申报国家传统村落。截至2022年,全市共有20个村落被列入第二、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但在市民何晓青看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大家把传统村落当展品,修旧如旧、挂牌保护、游客打卡,之后村里又恢复寂寥,结果是房子新了,人却越来越少。
2022年7月,《昆明市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出台,确定了昆明市在传统村落保护中注重保护与发展并重、政府与村民协同、规划与实践结合的整体思路。2023年3月,《昆明市滇池沿岸重点乡村改造提升方案》(以下简称《提升方案》)出台,将保护范围从传统村落扩大到滇池沿岸183个自然村,标志着昆明传统村落保护从单点保护向片区保护与整体发展的思路转变,形成了“湖、村、人”和谐共生的保护发展理念。
从《实施方案》到《提升方案》,昆明市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演进为从静态保护到活化传承、从单一管理到多主体协同、从文化抢救到文旅融合,并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些成果不仅体现在物质层面的保护修复,也反映在文化传承、经济发展和社会效益等方面。
有着600多年历史的西山区乐居村至今保留古建筑80多栋,特别是村里的“一颗印”民居,是昆明最典型的民居建筑。对乐居村的保护发展不仅保留了古村落的风貌,还引入了陶艺坊、刺绣坊、民族医药馆等多元化业态,满足了游客多样化的需求。每天都有上千人到此游玩,周末和节假日更是人气爆棚。
石林县圭山镇糯黑村作为滇中独特的“石头古寨”,完整保留了石板房、石墙、石板瓦、石板路等特色建筑风貌,成为展示撒尼文化的活态博物馆。
在安宁市县街街道,“花巷雁塔”已成为当地一个乡村旅游样板,谁曾想过雁塔村在2019年之前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村子。
短短两年多时间,滇池沿岸重点乡村改造提升让百草村、卧龙古渔村、海晏村、牛恋村、福安村等村落出彩、出圈、爆红,成为特色文旅地标。随着昆明市持续深化文旅融合,着力打造滇池旅游黄金岸线等六条黄金旅游线路,未来跟着滇池旅游黄金岸线去“村游”,将为滇池沿岸更多村落提供焕发生机的动力。
如何避免“千村一面”,保持每个传统村落的独特性和真实性;如何避免过度商业化开发导致传统村落失去原真性,但过于静态的保护又难以满足村民改善生活条件的诉求;如何平衡好“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关系;如何让传统村落保护多学科专业人才“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如何改善交通条件,解决村落由于交通条件限制、旅游配套设施不足导致吸引力不足,访问量相对较少难题,这些都是各地在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中面临的共性问题。
面对这些问题,昆明正进一步创新保护理念,完善工作机制,强化保障措施,推动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向更深层次、更高质量发展。
高峣居民小组依托“茶马花街”和杨升庵纪念馆、徐霞客纪念馆、聂耳墓等重点保护文物文化资源,打造“百味云南”小吃村。百草居民小组突出养生“云味”和云药特色,主打“百草”药膳养生谷品牌。大河村通过营造草甸花园、林荫花园、童话花园等不同主题景观区,打造“最美旅拍地”“亲子打卡地”“婚纱摄影打卡地”。海晏村发挥观日落码头等人文和自然景观优势,发展休闲、摄影、观光旅游等业态。牛恋村依托滇池南岸秀丽风光,进行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改造,打造绿草星空露营基地。河泊所村小组将打造一个以石寨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为依托、集考古文化体验于一体的文化体验村。斗南居民小组围绕从买花模式向赏花经济升级,塑造“最美花卉村”形象品牌。福保居民二组结合福保村临近昆明主城区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篮球、足球、排球、网球、羽毛球、乒乓球等休闲运动产业……在对滇池沿岸重点乡村改造提升中,昆明市就明确提出,对具有重要历史文化、地理民俗价值的46个自然村“一村一策”打造,形成一村一特色、一村一主题,从而避免“千村一面”。
目前,滇池沿岸46个重点改造提升村中有22个已投入运营,2024年实现营收5.4亿元,吸引游客超2000万人次。村民自主经营创业达460家,与2022年改造前相比翻了两番,各类业态带动村民就业创业3000人,农民“四项收入”均得到提升。2024年,46个重点村集体经济收入1.04亿元,人均纯收入达到2.7万元,高于全市平均水平。这些实例和数据,也为解决保持传统村落原真性,并激发村民保护和开发的积极性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和经验。
采用反向截污排流管网技术,卧龙古渔村实现了“不让一滴污水进入滇池”的目标。在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开发中,昆明市将生态保护作为不可逾越的底线,创新采取一系列环境友好型措施:科学划定生态保护区、产业发展区、村庄建设区范围,审慎确定建设用地布局,留出生态保护空间。调整种植结构,大力推广生态化、设施化、有机化、数字化、立体化生产方式,提高生产组织化程度。全面实施村庄截污行动,通过源头削减、过程阻断、末端强化和资源化循环利用,有效减少污染物排放,把生产生活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小。
晋宁区福安村来了两名“乡村CEO”。该村通过与中国农业大学建立合作机制,在专家团队及驻村工作队的指导下,招聘“乡村CEO”为村庄谋发展。2024年,昆明市出台“强村富民乡村CEO培育实施方案”,计划于2024年至2025年,在全市范围内选择50个行政村(涉农社区)开展乡村CEO培育,每村至少培育1名乡村CEO或一支乡村CEO管理团队,这为传统村落保护开发人才储备提供有效支持。
昆明市还注重将传统村落保护与滇池绿道建设相结合,使绿道不仅发挥生态屏障功能,还成为串联历史村镇的文化长廊。
昆明公交则拓展业务范围,开行了“滇池绿道专线”,上新吃菌游线路、主题观光巴士畅行游线路等,让市民游客能更便捷地乡村游。
“基于昆明市传统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的实践成果和面临问题,还需要从理念创新、机制完善、技术提升、文化活化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化和突破。”有专家这样展望昆明传统村落保护开发未来工作。
昆明可依托旅游交通干线路网和慢行环线,形成片区之间和片区内部畅达的联系通道,串联各历史文化资源要素。具体而言,可围绕滇池打造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环,根据村落特色和区位条件划分若干功能片区,如北部湖滨文化体验区、南部民族风情展示区、东部历史建筑博览区等,形成“一环多片”的空间格局,实现传统村落的集群化发展和区域价值最大化。
在区域联动方面,应加强传统村落与主城区历史文化资源(如金马碧鸡坊、讲武堂等)的衔接,与周边知名景区(如石林风景区、九乡风景区等)的联动,构建“古城—村落—景区”三位一体的文化旅游线路,提升昆明传统村落的区域影响力和旅游吸引力。
在产业发展上,应当注重生态型文化产业的培育。结合滇池保护要求,发展低环境影响、高文化含量的产业业态,如生态研学、文化创意、非遗体验等。同时,开发生态文化产品,如有机农产品、生态手工艺品等,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
此外,完善多元投入与可持续运营机制,进一步拓宽传统村落保护资金来源,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在用好各级财政资金的同时,积极争取政策性金融支持,引导社会资本通过捐赠、租赁、入股等方式参与传统村落保护。
当骑行者沿着滇池绿道穿过稻浪与水杉林,当孩子在百年老屋里上一堂“滇池生态课”,当彝族奶奶把绣品做成时尚单品,——昆明的传统村落就不再是被保护的标本,而是会生长的家园。让历史说话,让年轻人驻足,让村民赚钱,这就是昆明版的传统村落活化记。(昆明日报记者赵书勇)